当代文坛

艺术空间

名家视阈

  •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小说中的“父/女”关系原型及美学呈现

    孙先科;

    从文史互证的视角看,宗璞小说中的一个主导系列可以视为“准自传”或“自传性叙事”。这一叙事的核心故事是一个女性主体在爱情、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复杂关系中如何建构“自我”与“孝”(家庭伦理)和“忠”(民族、国家、政党)的价值伦理秩序的心灵成长故事,其内在性的线索表征为“冯友兰的女儿”这一现实中的伦理关系转换为“父/女”关系的精神分析学结构并阶段性地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在“青春写作”期,女儿是一个成长主体,通过想象父亲的“历史”将其召唤为自己成长的一个“准主体”。在“中年写作”期,女儿与父亲在同一历史场景中“历劫”,成为历史的边缘人,一同被“客体化”。在“老年写作”期,女儿和父亲被“还原”到一个宏大的历史现场,各自经历自己的成长故事,成为代表不同“代际”的伦理个体;由于分享着相同的文化和伦理土壤,两者又构成一个跨代际的“间性主体”、一个文化“共同体”,孝、敬、仁、义是其共同的价值选择。

    2025年04期 No.282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观察

  • 戏剧、文学及其它——有关莫言剧作《鳄鱼》的一堂讨论课

    杨扬;朱一田;袁苗;李志娟;巴佳雯;杨炀;王旸犀;

    <正>杨扬:莫言剧作《鳄鱼》于2023年6月出版,2024年5月上演,在此期间陆续有一些评论发表。这些评论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文学角度研讨莫言近期的文学创作。《鳄鱼》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剧本是文学而不是文学之外的东西,研讨剧本《鳄鱼》必然触及与莫言创作相关的一些文学问题;二是从戏剧角度研讨莫言的跨界写作。莫言擅长小说创作,小说成就有目共睹。但戏剧创作与小说创作不完全一样,戏剧是另一种艺术门类,从小说到戏剧的跨越,可能比从小说到诗歌、散文的跨越,难度更大。

    2025年04期 No.28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端访谈

  • 当代新诗的语言美学——吕进教授访谈录

    吕进;魏巍;

    <正>一从诗歌创作到新诗研究魏巍:吕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从小就写诗。作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始人,从少年时代的诗坛新星到新诗研究的领军者,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新诗从复兴到转型的历程。我特别好奇,您是如何从诗歌创作转为诗学理论研究的呢?

    2025年04期 No.282 25-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发现经典

  • 在历史和现实交融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兼论葛水平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

    王春雨;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当前,我们要以人民的、艺术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来阅读和评价文艺作品,更要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以中华文化的立场,在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前提和背景下反思和研究作家及其作品。作家作为文化创造、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当然主体,在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葛水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质朴中透出华丽,轻柔中尽显硬朗。作为一个有情怀和责任的作家,尊重传统、扎根历史、立足当下是其文艺创作的基点和方向,她以文学之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在传统根脉和现实境遇的贯通中,构建出具有生命感和未来性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她的文艺作品也体现出了鲜活的生命感和合规律的未来性。

    2025年04期 No.282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风俗与在地书写——葛水平小说创作论

    贺与诤;

    在中国百年乡土史中有许多不被“看见”的生活碎片,这些剪影还未从过往的时间中显现,便随着历史的沉浮隐入烟尘,一同消散的还有人们的精神与心理嬗变。山以水的流动为灵动之源,水则依傍山之挺括为其赋形,在中原地区的山水之间,作家葛水平将乡村题材融入情感认同的细节、为文学的知识性书写注入了厚重的经验质感,在虚构与非虚构创作的知识增补中,延拓了小说家的叙述边界。在黄河流域的微观生活史中,葛水平以其细腻灵动的语言,郑重地将生活真实与情感真实浇筑于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已经消散却无法抹去的乡村风流图卷。

    2025年04期 No.282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葛水平小说的空间叙事与美学价值

    李梓铭;

    葛水平的文学创作始终以太行山区为其核心的“文学原乡”与坚实的“创作出发点”,在独特的地域根基之上,她不断探索文学创作的多种可能。葛水平致力于构建一个既“跨越地域界限”又“超地域性”特质的宏阔文学世界空间,将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置共生,深入剖析心理空间的映射机制,敏锐捕捉空间规约与个体存在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辩证关系,生动地展现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悲悯的历史记忆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丰富多元且驳杂纷呈的人性景观、风谲云诡的社会现实镜像,以及对于生命哲学终极命题的深度探察与检视。葛水平的空间书写独具匠心,她巧妙地借助具象化的物理空间来传递抽象的人文思考,不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画面感,更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美学价值,从而实现了从现实描绘到美学升华的艺术跨越。

    2025年04期 No.282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日子过老(创作谈)

    葛水平;

    <正>一中国还有多少大山深处的村庄?几代人守着寂寞,日复一日,只有墙上的一幅挂历把他们流动的时间静止了,挂历把岁月的真相隐藏和固定在平常日子里的每分每秒中,使他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田间地头甚至一年四季的穿着打扮,活着的意义就是亲切的日子来临,他们重复着以往的日子,这样的过程从未间断,他们向着死亡走近,没有畏惧,劳动让他们内心透亮。

    2025年04期 No.28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同时代批评

  • 不确定性,或迭代的同时代性

    吴俊;

    变局或不确定性是百余年来的社会历史动态特征,文学写作的方式及宏观生态也呈现为变局或不确定性。这一动态特征的基本原因就在社会发展、文学史流程的迭代方式中。变局成为常态,迭代构成了最显著的同时代性。纸媒时代、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迭代,彰显出中国创意写作的世界角色历经追随者、同行者、引领者的变迁和成长,分别对应了创意写作的1.0时代、2.0时代、3.0时代,构成了中国和世界创意写作的全部发展史及其阶段性成长过程。以学科制度建设为标志和动力,制度建设叠加技术赋能,世界创意写作将在中国引领下获得未来发展的最大契机。

    2025年04期 No.28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史料对作家回忆录的补充——从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谈起

    程旸;

    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因写作体例、当时身患重病等原因,未能完成“文学回忆录”的基本史料任务。现有包括未来出版的路遥传记、年谱、考证和辑遗,会进一步扩充丰富它的内容。不过,即使目前已有路遥的史料,也存在不少漏洞和亟需补充的地方,相信今后,它会成为拉动路遥研究的主要增长点。本文仅就“路遥的家庭与家世”“交游及其它”及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补遗、勘误和有限整理。

    2025年04期 No.282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21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彭正生;

    21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概括为背叛的知识分子、消逝的知识分子、迷失的知识分子、理想的知识分子。这些形象是小说家对21世纪知识分子彷徨、挣扎与浮沉人生状态的文学想象,构成了21世纪知识分子形象的基本精神样貌。21世纪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犹疑、困惑和进退失据的形象,既是理解21世纪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所得的结论,也是我们反思时代、想象未来的起点。

    2025年04期 No.28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创意写作研究

  • 《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与永恒性——潘向黎北京大学演讲录

    潘向黎;

    <正>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潘向黎老师为我们上课,这是本学期第一次请专家来为我们讲课。潘老师是我很敬重的小说家,我读过她的很多作品,都非常喜欢。她是有自己的学术背景、自己的文学谱系、自己的家学、自己的文学见识的作家。她在名校读博士、在日本留学,她既做学术研究,又写出了系列名篇。这样的作家,在中国真的是凤毛麟角。她几乎得过中国所有的文学奖项,反正我都数不过来。潘向黎老师的小说主要写上海。上海这座城市是近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书写对象。

    2025年04期 No.282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创意写作中的想象及其激发方法

    谢尚发;

    想象是写作中较为重要的能力体现。作为一种心理运行机制,能使用一定的方法对想象进行激发,从而提升创作者的想象能力。在创意写作中,常用的激发想象的方法主要有冥想与禅宗两种方式:前者可借助音乐与瑜伽来辅助进行,于精神训练上起到对想象的激发作用;后者因人而异地提出顿悟与渐修的方式,强调从“想象的质料”到“想象的创造”的过程中如何对创作者进行心理与精神的训练,以激发其想象。

    2025年04期 No.28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讲故事与元认知:道德两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耿弘明;

    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是一种伦理学现象,行为主体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道德责任,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违背某种道德原则。道德两难与创意写作教学的关系在于:它是好的悲剧作品的核心特征,由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对故事创作的深刻认知。道德两难还是批判性思维的理想练习场,可以训练批判性思维写作的能力。通过与道德两难有关的课堂活动设计,可以很好地促进写作教学。它也是沟通批判性思维写作与创意写作的一个重要可能,通过协调感性与理性,创意与批判,从而让学生协调讲故事的能力与元认知的能力,逐渐成为好的写作者和思考者。

    2025年04期 No.282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第三代诗的经典化及诗学问题

  • 主持人语

    张清华;

    <正>本栏上期的三篇文章,大概主要围绕“第三代”诗的“行动”问题展开,所谓“行动大于文本”,或对两种“行动”的区分,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人本和文本的关系;或借用昌耀的说法,将其深化为“修辞与修行”的见证。主流的“第三代”诗,其行动明显带有“Pass朦胧诗”的表演性,姿态性,自然离修行或人本有些距离。1990年代的诗歌看似“以文本胜”,实际上也与“第三代”“以行动增值其文本”有关,二者有深刻的继承性质。

    2025年04期 No.282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历史价值与诗学遗产

    王士强;

    “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诗歌写作者所刮起的青春风暴,具有明显的代际意识和叛逆冲动。其为中国新诗提供了多方面的新质、增量:以个体为本位、“回到个人”、尊重与护卫“人性”;反精英、世俗化、对日常生活的观照与诗写;语言意识觉醒、“语言转向”、语言更新、口语写作。“第三代”诗歌运动使诗歌回到“诗歌本身”,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独立性时代,并为此后诗歌的发展与变革埋下了种子,诸多的诗学命题由此衍变而来。

    2025年04期 No.282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三代”诗歌的艺术位置与文学史情境

    王东东;

    通过在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九十年代诗歌”这两种“关系”中认识“第三代”诗歌,以此“锚定”其文学史形象、地位和性质。正如朦胧诗一样,“第三代”诗歌构成了198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的另一个精神-艺术原点。不过,其诗学内部矛盾的复杂性或辩证性经常被忽略,而正是这种两歧性使之成为20世纪末期诗学演变无法绕开的环节,并扮演中轴和换轨角色。在“第三代”诗歌里可以看到两个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的纽结,以及当代诗歌精神的拓扑学。重新研究“第三代”诗歌、重写诗歌史应该注意历史化与未来化的平衡。

    2025年04期 No.282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三代”诗歌的世界意识

    李海鹏;

    “新时期”以来,中国对于自身的“世界”意识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从而深刻影响了从1980年代至今中国的世界位置、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历史内容与精神感觉。“第三代”诗歌的兴起,恰逢这一语境转圜,也受到了重要影响。通过爬梳各方面相关文献可知,“世界”一词在“第三代”诗人笔下频频出现,俨然构成一个关键概念,与“第三代”诗歌中的诸多核心诗学问题构成重要的阐释性关系。在当时整体性的“世界”语境下,“第三代”诗人们对“世界”的定义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且与各自的诗学路径与语言意识密切相关。将这一问题放置进1980年代世界性的文化政治语境和思想语境中间,考察“第三代”诗人们多元化的“世界”意识生成,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意识,探究这些诗学遗产中对当下的写作与研究仍具启示性的部分。

    2025年04期 No.282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现象研究

  • 21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医病关系书写及其生命伦理

    晏杰雄;姜雯杰;

    21世纪以来,一个显著的文学现象是涌现一批医病关系题材的长篇小说,大致可分为医者失德、病者侵权、多方共责、一体“伙伴”四种类型。文本的叙事核心转向了对普通个体生存境遇与身心健康的关照,复杂的医疗活动被落实为多个行动主体的情感状态描述。一些作品中出现了医病身份的重合与对调性书写,呈显生命担当,跳脱视角局限,聚焦精神危机。这种医病关系变动折射出深层的生命伦理问题,表现为金钱效益与身体权益、医学工具理性与生命本位、个体与群体生命利益等多组价值博弈,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生活、生存本质意义的质询。

    2025年04期 No.282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及所受影响

    牛原;罗宗宇;

    自1961年底至1975年底的十余年间,白族诗人晓雪与郭小川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二人通过信件、会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对当时的诗坛动态、自身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等交换意见,二人的文学交往交流是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使晓雪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具有了郭小川影响,具体体现在“民族特色的表现”“叙事长诗的写作”以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三方面。

    2025年04期 No.282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情感共同体与新时代文学的县城诗学建构

    田振华;

    “县城”这一经常被人忽略的空间,曾经仅被看作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实际上,一个县城的样貌反映着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县城的兴衰与发展,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这一意义而言,县城即中国。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城变迁与文学想象的梳理,进一步探究县城变革与县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新时代县城与城乡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探寻新时代县城作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功能,进而挖掘新时代作家如何站在“切己”的视角,发现以县城作为主体的县城文学的独特价值;最后通过对新时代县城文学对县城景观的再发现,挖掘从作为“亚核心”和“中间地带”的县城写起的县城文学的重要诗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2025年04期 No.282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城市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包薇;

    论文借鉴本雅明、西美尔等人对城市人群角色界定的概念,结合诗人主观的生活经验、城市视野和自我认同,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城市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分为城市漫游者和城市异乡人两类。城市漫游者分为沉思的陌生人和孤寂的拾垃圾者,沉思的陌生人通过在街道中漫步,思考并达成自己与城市、城市人群的复杂关系;孤寂的拾垃圾者以“拾垃圾者”的姿态观察城市中的人和物,收集属于自己的诗意。城市异乡人包括两类,一类能够在城市“诗意地栖居”,他们以自己的原生眼光心怀热切地呈现和审视城市的别样世俗人情,对城市采取的是一种主动贴合的姿态;另一类在乡村与城市间来回奔跑,是乡村与城市的“双重异乡者”,这种奔跑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撕裂,又是一种双重人格下的主动弥合。

    2025年04期 No.282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反思

    杨雅洁;

    自从人工智能进军艺术创作后,国内外学界对于其创作艺术过程与结果中的主客体分离、主体情感缺失等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就一直没有中断。人工智能(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模式,也对艺术的主体性提出了深刻挑战。反思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问题,有助于深化对艺术创作本质的理解,为艺术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从接受主体性、人机协作中的主体性重构、AI创作的主体性困境,以及感性缺失与同一性风险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AI艺术如何动摇传统艺术哲学中的作者、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同时,文章结合德·穆尔的“数字主体间性”、斯蒂格勒的“技术药学”、福柯的“作者功能”等概念共同反思AI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困境,以期能更全面地理解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

    2025年04期 No.282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评论阐释

  • 当代中国的革命实践与情感经验——柳青《在旷野里》两性情感扫描

    田泥;

    柳青以独特的革命实践与丰富的情感经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建构与文化建构。《在旷野里》彰显了柳青的创作主体性,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景观与情感形式,也凸显了作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判断;不仅展示了妇女作为建构者主体,围绕“新国家建构”这一时代命题,在“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存在集体主义与个人发展、国家革命建设与女性个体自我形构的潜在冲突,也呈现了在两性情感的互动中,受主流情感价值观与性别文化结构等影响,容纳了时代精神、国家意志与社会情感的叠合。

    2025年04期 No.282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主场回归、乡土重建与城市游子的精神还乡——新乡土小说叙事中的《宝水》

    赵学勇;刘强祖;

    《宝水》是新时代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它不仅呼应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主题和中国作协“新山乡巨变”书写计划的写作路向,更是一部在内容上深入当下农村现实,在思想与形式上突破以往乡土小说思维框架与写作范式的作品。小说不仅关涉乡村旅游、城乡关系演变、资本下乡与返乡创业和人的精神养护等诸多时代热点话题,集中表达了作者多年来对于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灌注着作者乔叶对当下乡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深情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它与21世纪以来《秦腔》《空山》等小说对乡村衰落充满忧患与哀伤的“挽歌”式书写迥然不同。某种程度上说,《宝水》开启了一种以乐观、开放、融合的心态关注现实和书写乡村的新的写作视点和审美风格。

    2025年04期 No.282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刘亮程小说的“保守”与“重复”

    张春梅;

    刘亮程的叙述在不断重复的旧人、旧事、风景中铺展开自己稳定的世界,如何评价这有“重复”与“保守”之嫌的写作,是阅读刘亮程必须回答的命题。诸多文本中的刘亮程以“过来人”形象,用旧生活和老人言说出他对生活的理解,他平静叙述的自然生活的底层,隐藏着表层/底部构成的冲突和悖论。在不断的重复和生存困境之间,关于人类“日常”的思索变成沉重的哲学命题,这是一种提醒,也是对可以名之为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或后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发见,“保守与重复”因反思而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具有打破浮躁、唤醒自然的意义。

    2025年04期 No.282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幻觉与游戏的叙事——《空城纪》文本美学分析

    刘适南;

    邱华栋的《空城纪》以“橘子瓣,石榴籽或者糖葫芦式样”的结构勾勒出了西域各国的千年历史,表现出作者对历史、时间与生命的敬畏之心。《空城纪》中,邱华栋表现出了“幻想家”与“游戏者”两重面孔。他的幻觉构成了创作的缘起,随后被填充入作者设置的结构框架中,最终被传递向读者,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感受与思考。同时,文本内外的种种迹象表明,他在创作中处于一种兴奋的游戏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拓展幻想的空间,也可能造成作者在小说中非自愿的“显形”。

    2025年04期 No.282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宋明炜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吕周聚;

    作为70后诗人,宋明炜发表作品的时间与第三代诗人登上文坛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他却走出了一条与第三代诗人不同的创作道路——他不是书写外在的日常生活,而是着重书写自己内心里的幻想、想象,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不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抒写对象,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只是其创作的一点因由,是折射其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无论是观赏西洋名画,还是品读前人的文学经典,都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虚无飘渺的梦境呈现出诗人复杂的潜意识世界,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出入于天地宇宙之间,翱翔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这些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关注人类的生存危机,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

    2025年04期 No.282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